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数码科技 > 正文

(ps图片锐化的六种方法)ps怎么提高图片清晰度

2023-02-10 餐饮美食网 【 字体:

第一种,锐化工具。

直接新建图层,选择合适的画笔和强度,进行涂抹即可。

第二种,camera raw滤镜里面的锐化。

把图像转换为智能对象,利用蒙版拿到照片边缘,进行锐化。

第三种,USM锐化滤镜。

在滤镜菜单里面找到USM锐化,通过更改图像的半径值,来达到锐化的目的。

上面几种方法是在PS里面基础的锐化方式。我们讲到上述三种方法的同时,顺便讲解了“高反差保留”的锐化方式,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。

把图像变清晰的三个方法,PS如何做锐化?这篇文章很详细

既然是讲锐化,那么今天再分享几种方法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今天可能会基于上期的知识点做补充,如果你想得到稍微高质量一点的锐化方式,今天的内容建议认真看完。

第四种,简单粗暴用插件。

这个插件的名称叫做Nik Collection,它是结合多功能为一体的插件。调色、降噪、锐化、黑白、胶片、HDR,大致就是这些功能。

摄影师应该都知道这个玩意儿,当你安装完成之后也会在滤镜菜单里面显示。

你看到红框内的就是做锐化的工具。

简单来说,就是一个第三方的插件,打开后,稍微调节一下参数,留意一下前后的变化即可。

这些参数和上期的PS锐化菜单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,比较简单。

说实话,我对插件真心研究的不多,偶尔会玩一下看看效果。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需求使用即可。当然,锐化插件肯定不止这一个,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稍微进行了解,这里就不再啰嗦了。

第五种,利用LAB颜色模式进行锐化。

在这里,有必要先搞清楚LAB颜色模式是什么。

RGB颜色模式你知道它是由红绿蓝三个原色组合而成的颜色模式。这同时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颜色模式。

LAB颜色模式也是一样,只不过它是由一个亮度通道L,加上两个颜色通道A和B组合而成的。

当你把一张图片转换成为LAB的时候,然后打开通道面板你就可以发现这个道理。

把图像复制一层:

在图像菜单里面找到“模式”,多数情况下会是RGB,我们直接改为LAB即可。

选择不拼合,为了我们等会做前后对比。

接下来我们打开通道面板,就看到了颜色分布情况。

发现没有,图像变成了一个明度通道和两个颜色通道。

想象一下,以前我们直接在RGB颜色模式里面做锐化的情况下,颜色多少都会有所损失。

那现在变成了LAB颜色模式,说明当前的明度通道是与颜色无关的,如果我们只针对明度来做锐化,它就不会影响到图像的颜色信息。

所以你可以直接选择明度,找到滤镜–锐化–USM锐化,再来操作。

当然,你也可以用到上期的方法,第一次的锐化程度稍微大一点,第二次的锐化程度小一点也可以。

接下来你只需要回到图层面板,再次把颜色模式改为RGB颜色模式即可。

理解了吗?我们只是利用LAB的明度属性做了锐化而已,当做完后把颜色模式调整回来就可以了。

看一下对比。

使用RGB锐化和LAB锐化,在显示器上可能看不出什么差别。如果当一张图像你需要进行高精度的商业打印输出时,建议你还是在明度属性上做锐化比较合适。

第六种,利用应用图像,达到锐化的目的。

很多朋友应该听说过高低频,是一个道理。但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。

这样吧,首先把应用图像的方法介绍给你,然后我再说说我自己的看法。

首先把图片复制两层,一个是高,一个是低。

高的这一层保持不变,低的这一层把它进行模糊。滤镜里面找到模糊滤镜即可。

模糊的数值只需要把面部变得平滑,根据不同的图片自己做判断即可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高斯模糊和表面模糊都可以,你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图片做不同的模糊选择。

选择最上面高的这一层,找到应用图像。

这是什么意思呢?

1、当前你选择的是高的图层,也就是清晰的那一层。

2、在应用图像里面,你选择了低的图层,也就是刚才做过模糊的那一层。

3、发现没有,混合模式是减去,这就代表着你拿清晰的那一层减去了模糊的那一层。

4、简单举例一下,一共是上下两个图层,上面图层有一条皱纹,下面图层没有皱纹,当你用有皱纹的那个图层减去没有皱纹的那个图层,是不是相当于这条皱纹就换算出来了?

5、所以通过这种减去的混合模式,就得到了这样一个效果。

也就是用清晰的图层减去模糊的图层,就可以换算出颗粒和质感。如果把缩放调整为2,质感会相对少一点。

当你点击确定后,把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线性光,刚才灰色的图像就会被屏蔽掉。就会变成这个样子。

来,对比一下。

有时候如果你觉得不明显,你甚至可以再复制一层。

再来看效果

说的简单点,就是小学数学问题,利用应用图像命令,用清晰的像素减去模糊的像素,就拿到了颗粒和质感。

假设清晰的像素是10,那么模糊的像素肯定比它低,我们假设是3。10-3=7,相当于你拿到了7个像素的颗粒和质感。然后通过图层的混合模式叠加后,就达到了锐化的效果。

老实说,应用图像这种锐化方法我很少用,原因有两个。

原因一、不方便后期修改。不知道你留意没有,我在操作的时候没有图层把变成智能对象。因为变成智能对象后,应用图像菜单就失效了。

假设我把这两个图层变成智能对象。

当你在找到“应用图像”的时候,就打不开了,变灰了。所以这个命令对智能对象不支持。

这就意味着你只能修改一次,当你做完后需要修改就比较麻烦,又得重新弄一次。

还是说已经有了其他解决方法,但是我不知道,所以这是原因之一。

原因二,我自己试过,直接把高的那一层用“高反差保留”进行操作,模式改为线性光。低的那一层用模糊操作也可以,两种效果都差不多。

这样的话,我们操作的所有图层都可以转为智能对象,而且可以进行二次编辑,所以我个人比较推荐这个方法。

调整后:

放大:

如果上面这个方法你完全看不懂的话,建议把上一期的锐化内容也看一下,就知道使用方法了。

总结:

通过两期的内容你知道了几种常见的锐化方法。

1、使用工具菜单的锐化工具,只是很多人没有留意而已。

2、利用滤镜菜单里面的USM锐化。

3、利用camera raw滤镜里面的锐化。

4、利用Nik Collection这个插件做锐化。

5、利用LAB的颜色模式做锐化。

6、利用应用图像的方法,结合图层混合模式来做锐化。当然,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不适合二次编辑的话,利用高反差保留,然后结合图层混合模式也是没有问题的。

7、锐化工具的使用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要根据不同图片的风格和质感进行分析,哪些是可以做锐化的,哪些是不能做锐化的。比如皮具、树干、雕塑、女性皮肤、男性皮肤、老人皮肤这些质感都是我们在做锐化之前先要考虑的。

阅读全文
相关推荐

如何自制蛋挞

如何自制蛋挞
1、倒入低筋面、黄油和水,揉成面团状,藏一小时后取出,抹上黄油卷起,包上保鲜膜冷藏半小时。2、取出,将面团切成一厘米的面团,放入模具内,用力按压,中间稍薄,外缘要比模具高,将蛋挞液倒入蛋挞皮中,放入烤箱里烤30分钟即可。

肉火烧面怎么和面

肉火烧面怎么和面
1、首先用温水把酵母融开,加入面粉,用手把面粉揉成非常软的面团,可以放一点熬好的猪油在面团里面。2、然后放在温暖的地方,盖上保鲜膜发酵至2倍大,发好的面团用手插入不回缩,就说明面团发酵好了。

奶茶几分糖好喝

奶茶几分糖好喝
1、不同的人对奶茶的口感要求是不一样的,一般来说,奶茶有三分糖、五分糖、七分糖三种不同的口味。2、女生一般都喜欢喝甜一点的,而男生则喜欢喝不那么甜的,七分糖的奶茶最好喝。

过桥米线是哪里的?

过桥米线是哪里的?
过桥米线是来自云南省滇南地区的一种有名特色小吃。过桥米线最早是在清朝就已经出现,距离现在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啦!起源于建水县东城外锁龙桥西侧的鸡市街头处,有建水的特产草芽、地椒作配料,风味独特而远近闻名。深受广大美食爱好者的喜欢,不少人为此专门长途跋涉,只为尝

面霜和乳液的区别

面霜和乳液的区别
面霜和乳液的区别,相较而言乳液的水分含量要比面霜高,乳液质地要轻薄一些,乳液主要作用是保湿,滋润可以隔离外界干燥的气候,面霜既可保湿,又可美白,还能抗衰老,乳液的吸收快一些,而面霜吸收比较慢一些,因为液体的吸收速度都比较快。

怎么摘隐形眼镜

怎么摘隐形眼镜
在摘隐形眼镜之前,先用洗手液将手清洗干净,以免将细菌带入眼睛内,对着镜子,用右手中指轻拉眼睛下眼睑,左手中指轻拉眼睛上眼睑,让黑色眼球暴露在空气中,用右手食指和拇指轻触镜片的两边缘部分,向中间推使镜片拱起,再用两手指轻轻捏出镜片即可。

粉饼和散粉的区别

粉饼和散粉的区别
粉饼是呈压缩固体状态,多呈圆形或者方形,散粉则是细腻的粉末状,粉饼遮瑕力会比较强一些,可以湿用做粉底,或者用来补妆,而散粉则是定妆的效果,粉饼通常用在底妆的第一步,而散粉通常用在底妆最后一步。

冷烫和热烫的区别

冷烫和热烫的区别
冷烫和热烫的区别:冷烫对头发的要求是要在保温状态下才能给卷有个好的效果,而热烫是在干和湿的情况下都行,热烫烫出来的头发比较自然明显而有弹力,冷烫的头发风干后基本看不出来,并且发质会有点干。

高品质香水如何鉴别?用三步就可以解决

高品质香水如何鉴别?用三步就可以解决
1、看色泽以天然香料调制而成的高级香水,都有它本来的颜色,且大都是琥珀色或褐色,看起来很像宝石,比如,从茉莉、玫瑰或水仙等天然鲜花中所萃取的精油都呈黄色、褐白或绿褐色;此外,香水中所添加的魅惑香气物性香料也是褐色,苔类中的橡树苔是绿色,从树根或树根脂类中萃取的

如何去除黑眼圈

如何去除黑眼圈
去除黑眼圈首先可以用热毛巾敷眼,然后再用冷毛巾敷,十分钟就能让黑眼圈淡化的不那么严重,其次将去壳后的鸡蛋用无菌纱布包裹住,敷于眼部轻轻转动,可以急救去除黑眼圈,另外抹完眼霜后,用双手顺时针按摩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黑眼圈。
本文Tag